硬件+:制造业的未来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周书恒 日期:2014年08月01日    【字体:

  制造的困惑
 
  作为浙江人,首先我想说一点对于家乡的深刻感受:从现在往前数的十年,对浙江是失去的十年。当然这十年浙江肯定没有止步,但只要对照一下十年前浙江在大陆经济发展版图中的分量,什么温州模式、什么产业集群,以及十年前浙江商人在国内商界的地位,就可以发现如今的浙江早已今昔非比。永远记住一个事实,浙江是在制造业浪潮中腾飞起来的,而不是其他。而这十年,是属于制造业的十年吗?
 
  我们简单对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走过的路径作个回顾,大致经历了物资短缺时代、外贸增长时代和资产价格暴涨时代三次历史性机遇,而这三次重大机遇,浙江都抓住了。其中前两次都壮大了制造,而第三次,对制造是福是祸还难以盖棺定论。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浙江的制造业踏上了中国资产价格暴涨的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创造成果迅速货币化,银行也借机迅速释放海量信贷资源,大家开始搞多元经营、开始搞房地产,比较糟糕的是,开始搞民间借贷。
 
  价值链太早从制造中出来的后果是,浙江经济成为了一个扭曲、分裂的怪物——一个以制造业为核心竞争力、却又高度制造业空心化的经济系统。到了最近两年,浙江民间借贷的隐患不断引爆,跑路、自杀各种新闻不绝于耳,大家才意识到制造业以外的路其实没有那么好走,开始反思接下去怎么做。而这个时候制造业已经过了产业升级的窗口期,未来极有可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焦灼状态中。
 
  我说的内忧外患,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前忧后患,前忧是指已然错过制造业本身产业升级的窗口期,是贸易、资本、劳动力这些要素的顺周期机会;而后患,是互联网。因为这十年,恰恰好,也正是互联网真正站起来的十年。
 
  互联网到底将给制造业带来什么样的命运?
 
  第X次工业革命有没有到来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人类目前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前两次分别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第三次则是发端于二战后的美国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假如以工业秩序的重大调整作为衡量是否迎来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尺——除了第一次,因为第一次是工业部门从农业部门中分化出来鸿蒙初辟的阶段——我们实在难以将眼前这个世界与二战以来的工业世界相提并论。即使无法确认是否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有一点令人非常有把握:重大改变已经发生、并且仍在持续发酵。这个改变,就是工业秩序已经又一次处在重大调整之中: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资源组织方式正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资源投入和价值分配将向服务转移,现有的工业结构和秩序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制造业面临服务业摧枯拉朽般的侵蚀,以现代服务业为线索的海量创业机会曙光初明,一切行业都将成为服务业。
 
  狭义上,制造业应当分为生产资料制造业和消费资料制造业,生产资料制造业的产品是下游消费资料制造业的生产工具,为生产而非消费服务,理论上不容易受到这种冲击。但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打破这种定义:其一是生产资料制造业生产的机器作为下游制造业需使用的产品,本身也算是为某种“生产性的消费”提供服务;其二是在消费资料制造业内部,也存在生产“生产资料”的中间环节,只是鉴于工业效率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才把某些环节分工给另外一个独立的生产资料制造部门。从这种意义上,本文摈弃制造业的严格划分,把所有制造业都看成广义上的消费资料制造业。
 
  我们从以下方面举证工业秩序如何发生了重大变革。
 
  首先是产品界面的分离
 
  什么叫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呢?在从前,工业制造输出的硬件本身,基本上就是产品的全部,也有部分产品在功能性之上集成了少量服务,但硬件终究是产品的核心。而如今呢?一件硬件将成为某项服务产品闭环的一部分,仅仅作为完成该服务流程的物理终端,服务成为了产品的核心。
 
  而所谓服务,意味着人与产品的交互,也就意味着产品界面的不可或缺。根据上一段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把产品形态划分为三代:1.0为纯硬件产品,硬件即所有,当然也就没有用户界面;2.0为硬件为主、集成少量服务的产品,其实就是在硬件上加了用户界面;3.0为服务为主的产品,这时候往往是先有用户界面,再向后拓展硬件终端。前两代产品就是以制造为中心,到了第三代产品就是以服务为中心。观察前两代和第三代产品之间的演变,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产品界面的分离。
 
  智能IOS和Android设备的发展为这一伟大的变革做好了准备。打开手机,每一个App都是一个用户交互界面,都可以与某一硬件相连接;硬件不再需要受到用于用户交互的屏幕尺寸、成本的困扰,取而代之的是加入芯片和传感器。所谓智能硬件,最根本在于把用户交互界面分离出来、迁移到App上,才获得了实现复杂操作和深层服务的可能性。智能手环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从前要想让一个小小手环报告运动数据、分析健康状况,在不影响美观度、舒适性的前提下,要在手环上设计一个合理可用的产品界面简直不可想象,更何况还受到成本的制约。而如今呢,摒弃了产品界面的掣肘后,手环可以设计得线条简练、外形绚丽,产品生命力一下子爆发了出来。
 
  产品界面的分离对工业秩序的冲击在哪里呢?首先是对产品的定义权,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从硬件移交到软件手中。一个完整的产品首先是一项服务,服务是由用户界面定义的,而硬件的作用在于在该服务产品定义下,作为采集和传输数据(数据入口)、执行操作口令(服务出口)的物理终端。除了手环,我们还能找到很多例子,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温度计、智能体重秤、智能插座等等。其次是对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这个问题也很显而易见,产品界面的分离意味着传统硬件制造商的用户都被界面所拦截、架空,无法直接连接用户,仅仅作为整个服务产品的硬件供应商,在产品价值分配中将毫无疑问地处于下风。最后是对工业创新的主导权,价值在手上、用户在手上,服务业把工业创新的主导权从传统硬件制造手中夺过来也算是理所当然。
 
  其次是产品迭代速度的飞跃
 
  对传统制造业而言,按照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设计、出样、投产、上市的线性流程,两代产品之间的迭代周期是非常漫长的。而服务不一样,服务是一个用户交互界面,背后是代码和流程,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即时实施改进后推送安装补丁给用户,是一个交替、滚动推进的产品进化生态,可以形成一种非常优越的产品版本管理体系。在开源时代,成千上万的用户加入产品升级,愈加推动产品迭代速度的飞跃,小米的MIUI可以做到每周推出一个新版本,这在硬件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而从成本上,传统制造业也无法支持过快的产品迭代速度,因为过短的产品周期意味着更快的更换生产线、重新刻制动辄几十万的铸件模子、以及新产品难以控制的次品率和库存,这些无不都是传统制造业的命门。但对服务业呢?也许只需重新设计流程、改几行代码、解决几个bug就完成了产品升级,跟制造业相比,几乎算不上有成本。
 
  当服务开始主导硬件创新,至少会发生以下改变:一是硬件成为服务终端,尽可能的只保留作为基础设施的底层功能设计,减少硬件本身需要迭代升级的需求点,而把产品的升级更多的放在产品界面和服务上,用软件的更新重塑硬件性能,这相当于结构性地把原先缓慢升级的产品一分为二,一部分尽量不用升级,而另一部分却以最快速度升级进化。试想如果iphone没有系统升级和App的推陈出新,你还能握着它用两年吗?二是由服务垂直整合相应的硬件终端,意味着可以在充分的用户需求信息前提下实施制造,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解决了功能、库存等市场匹配成本,反过来也提升了硬件加快产品迭代速度的能力。
 
  再次是盈利通道的冲击
 
  对传统制造,硬件产品本身包含了所有的成本、价格与利润,制造商所有的盈利和生存空间都寄托在硬件上。而对服务业,硬件只是服务的终端,这就为盈利通道的多元安排奠定了可能性:第一种情况是卖服务,对加载在硬件上的服务收费;第二种是卖广告,建立在用户规模和精准定位基础上的用户交互界面,可以通过广告收入把流量变现;第三种是卖未来,既然是科技服务业,就容易受到风投和资本的追捧,这年头投资人的钱比用户的钱好赚多了。在如此丰富的盈利方案下,硬件甚至可以按成本价卖,硬件的使命更多是提供用户流量的支撑,目前市面上的电视盒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切不合理的都将被消灭
 
  墨菲法则说:某件事情只要可能发生,它早晚就一定发生。
 
  这句话放到今天,用来描述互联网对制造业命运、对工业秩序的冲击颇有几分合适。发人深省的是,我们总是在某件事情发生之后去被动总结它的合理性,有没有办法在发生之前就获得对事情发生的主动思考与判断?或者说,“可能发生”背后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
 
  后来我想到一句话,试图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切不合理的都将被改变。”为了更粗暴明了,我又改成:“一切不合理的都将被消灭。”我认为这个回答可以用来解释这场变革的内在驱动力。
 
  人类社会总体上在朝着公平、正义、高效的方向进化,这体现到每个人身上就是对信息、效率、经济、便捷、舒适、安全等基本生存体验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正是促进商业系统源源不断开展创新的不竭动力。你眼前所见的不合理,就是下一场商业变革的目标,这就是我理解墨菲法则所说的“可能发生”和“一定发生”。比如茹毛饮血时代,生吃食物不卫生也不利于吸收,就终于发明了用火制作熟食;比如人的交流受到时空的局限,就终于发明了通信和互联网;比如汽车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就终于发明了电动汽车。
 
  当然,不是所有的不合理都有能力在当下解决的,它高度依赖技术条件的成熟。互联网引领工业秩序重构也正是如此,它建立在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低功率无线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流通效率的飞跃以及制造业门槛的降低等等诸多前提下,很多几百年来都不可能实现的服务流程得以成为现实,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我们目前所身处的,正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解决各种不协调、消灭各种不合理的时代。
 
  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精密、可靠的硬件产品,但眼下这是不够的。因为缺乏服务闭环、缺乏供应链的整合,硬件本身可能没有问题,但对用户依然存在诸多的不方便和不合理。当条件具备,创新者们就会着手改变。比如在医疗上有一些用于检测心率、血压、肺活量等的设备,本身都是很成熟的硬件,但受制于普通人对医疗专业知识的匮乏而难以成为家用器材,在成本和便捷性上与普通人对健康管理的基本需要大相庭径,但如今,通过加入传感器替代传统的医疗测量、通过软件运算报告健康意见替代传统的医生诊断,可以使曾经的专业医疗器材变为人尽可用的“傻瓜机”(产品形态如智能血压计、智能手环、智能项链等等),就可以解决这种“不合理”,满足人对健康管理的适度需求。
 
  寻找制造业的生机
 
  在未来,一切硬件都应该是智能的。
 
  再展望具体些应该这样:所有的硬件制造都应该围绕解决某项服务而发生,每一个硬件产品都应该指向某个服务闭环而送到用户手中。服务定义了产品,也同时定义了价值创造与分配。
 
  互联网作为设计交互界面、服务创新的大玩家,已经开启了向硬件做垂直整合的征程。谷歌从摩托罗拉开始,近年来不断加大在硬件领域的布局,包括巨资开发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又花32亿美元巨资收购家庭恒温系统制造商Nest,再花5亿美元买下摄像头制造商Dropcam;微软花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亚马逊除了拥有已经广受欢迎的阅读器Kindle,今年又推出自己的手机Fire Phone。国内这边,比如知名App墨迹天气发布了硬件产品“空气果”,用于监测空气中的温度、湿度、PM2.5等数据,在手机上同步查看与推送提醒,下一步将谋划与空气控制有关的空调、净化器、加湿器等家电的连接,从而进军智能家电领域。
 
  如果互联网这种垂直整合继续下去,传统制造业会怎样?
 
  有人认为,在这一轮软件与硬件、服务与制造的整合进程中,如果在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较量,那传统制造厂商基本没戏,互联网服务企业将彻底主导硬件市场并最终吞噬传统制造业。
 
  但传统制造业目前并不是手上已经无牌可出,至少有两点依然不错的基础:一是硬件的用户具有较强的黏性和排他性,比如我已经有一台BMW,即使我知道特斯拉很好,我也很难付诸换一台或者同时拥有这两台车的行动,远不像从百度搜索切换到谷歌搜索那么轻松;二是制造本身依然有很强的壁垒,即使做软件和服务的进来搅局,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消化。
 
  所以我认为有两条路摆在传统制造业的面前。
 
  第一条路是顺应被服务业垂直整合的趋势,成为它们的硬件代工厂和供应商,做第二第三第N个富士康。但由于放弃对产品的定义和对客户的定位,作为代工厂的硬件制造商之间很难在市场上进行错位竞争,产品无限趋近于同质化,更多的是以规模和管理取胜,理论上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工业方案的扩展性就越强,而且大规模代工厂的快速订单交付能力和稳定的品控能力,正是互联网服务业对产品迭代速度和用户体验控制的迫切需要,所以有一种可能是,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富士康,两三家通吃就够了。
 
  第二条路,则是向上游的服务做逆向整合,成为硬件+,我认为这是有机会的。硬件产品是现成的,甚至客户和市场也是现成的,在此基础上需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进行芯片和传感器的集成设计,二是要开发用户交互界面,这两件事本身并不是特别难,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将催生出大量的中间供应商,比如芯片有高通、英伟达等大量成本合理、开发底层标准化的供应商,只需在它们的芯片上做设计开发,而用户交互界面甚至也可以外包给专业的UI设计机构解决。完成这两件事本身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像一家互联网服务企业一样去面对用户和创新服务,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流程、调教出出色的系统;难在适应产品界面分离、产品迭代速度加快、盈利通道多元化的新秩序;难在像做软件一样去做硬件,懂得如何跟用户交互、如何管理用户体验,而这些正是跟互联网服务业PK的真正战场。只有做到这些,传统制造业才能把产品形态从过去的硬件升级成为服务,把产品价值从过去的功能发展成为体验,才能在互联网的滚滚洪流中从传统制造顺利过渡到智能制造时代,在新工业秩序中获得新生。
 
  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标签: 硬件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